您好!欢迎进入厦门家教网站!

当前城市: 厦门
  • 教员qq群
  • 教员咨询qq
  • 教员咨询微信
  • 登录
  • 注册
厦门家教网——变通的生命有机体,教学资源,新闻资讯中心,厦门家教

厦门家教网——变通的生命有机体


频道:教学资源 来源:家教网 点击:631 日期:2014/5/11

   这天下课铃响了,松松兴奋地推开办公室的门,来到我跟前:“张老师,我在周六的数学兴趣班上学了一个公式,可以很快地算出这样的题。”说着他将一张数学兴趣班的试卷摊在我面前,指点着一道数学题:请计算13、14、15、16、17的和。“相邻的数之间都相差1,这样的一串儿数叫等差数列,可以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算出它们的和。”松松用了求等差数列的公式很快做出了这道题。面对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运用高中的等差数列知识解答此题,我并不感到兴奋。

  “你做得很对,这个公式确实能够快速地计算出这样的题目。”我先鼓励他一番,随后话锋一转,故意卖起关子:“(13+17)×5÷2可以看成等差数列求和公式,其实这种方法我们本学期也学过。”松松有点不服地说:“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中学才讲的,我们四年级哪儿学过?”“你不信?如果我们把这些数字用点子图来表示,这道题就会变成我们本学期学过的一个数学知识,好好想想,你一定能够想出来!”松松带着问题疾步离开了办公室。

  第二天一早,松松带着一脸的兴奋与快乐再次出现在办公室。“张老师,我知道了,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就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!”他一边向我展示用圆点列出的梯形图,一边讲:“我把这一串数分别用小圆点表示,就形成一个上底为13、下底为17、高为5的梯形。求这串数字的和,就相当于求小圆点的个数,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:(上底+下底)×高÷2。”

  松松的领悟让我十分兴奋,我进一步启发他说:“如果站在数的角度去思考,可以把这道求数字的题看成我们还未学过的等差数列求和知识;如果站在图形角度去思考,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灵活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答数字求和问题。数学知识的这种变化正是数学最有趣的地方。请你接着变戏法,把这道题用三年级的整数乘法来解答,你能行吗?”“噢!我知道了!”松松思考片刻大声说了起来:“让17减少2,让13增加2,让16减少1,让14增加1,它们的和不变,但原题就变成了5个15相加,可以表示为15×5=75。”“好,那么你能再用梯形点子图来说明吗?”我步步紧逼。松松全神贯注地看着图,不一会儿大喊起来:“嗨!简单!把最后一行的小圆点移动两个到第一行,把倒数第二行的小圆点移动一个到第二行,不就变成了每行15、共5行的长方形了吗!”松松一脸的兴奋表明,他对于这道题的解答已不再是按照公式程序化地操作,而是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进行运用了。

  案例二:小蒙的计算时间问题

  小蒙是我教的三年级某班的学生,他是一个努力认真,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。他在努力地奔跑,却总是被落到后面。渐渐地,我感到了他躲避的目光中充满了怯懦与忧郁。

  一日在教“时、分、秒”一课时,我出了这样一道题:笑笑看一场电影时,电影开始时间是18:55分,电影结束时间是21:05分,请问这场电影放映的时间是多长?

  题目一出,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先后说出了许多种思考方法及结果。小蒙却茫然地坐在那里,显然这些解法小蒙理解起来较吃力。对于偏爱计算之类的程序化的题目,且计算准确率较高的小蒙来说,属于他的方法在哪里呢?“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计算经历的时间,就是——”我故意拉着长声。“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。”学生们大声答着,这里面我能感受到小蒙的声音。“你能列出算式吗?”我将问题抛向小蒙。“21:05-18:55,”小蒙小心地答着。得到我的肯定后,他的神情放松了些。“计算减法题,我们可以做竖式,写竖式要注意什么?”我接着问。“数位对齐”小蒙流利地答着。于是我让小蒙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并计算。“不够减怎办?”“借位!”小蒙的声音洪亮了许多。要知道计算可是他的强项啊!“借一当几?前面可是小时啊!”我提示着。小蒙停顿了一下说:“借一当60。”在我随后的指导下,小蒙列出了正确的算式,得出了正确答案。

  教学启示1:不要越位

  数学是一个变通的生命有机体。同一数学知识在其“生长”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。前面的知识表征是后者的动态生成过程,后面知识表征是前者的生成结果。数学教学过程中,尤其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,应关注其解决难题的思维方式。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来问题,需要的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;而运用未来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,则是一种超前的、记忆性的解题操练。教学中不要“越位”,不要让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因起点的抢跑而输在终点。

  教学启示2:扬长避短

  数学教师在思考一道数学题目时,不要受自己所教数学年级段的知识的干扰,产生思维定式,将数学题目“禁锢”在某一年级段的数学知识中,要善于捕捉统一数学知识的不同表征,从不同年级段的数学知识的角度去思考同一道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。尤其是指导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时,要将他们难于理解的知识进行“变形”处理,教学中要“扬长避短”,将数学知识的不同表征与学生的思维个性及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融,让学生学会用适合自己的方法,增加基础教育中数学课堂的包容性。从动态数学的角度去看待数学,数学是个变通的有机生命体。尽管数学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,但富于变化的形式中却蕴含了相通的质——“形变质通”。
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

编辑者:厦门家教http://xm.zhizhijiajiao.com)


区域: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
学校: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大连民族学院 厦门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
科目:数学 语文 物理 化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政治 钢琴 美术 书法 网球 日语 托福 雅思 计算机 韩语 奥数 吉他 围棋 英语口语 法语 德语 成人 外教 幼儿 作文
Copyright 2014-2024 陕西致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:陕ICP备14008187号-1